关注“本硕博科研-时问桫椤”,从“嗯啊海西股票配资,收到”少年深处喊出“为什么”。—— 一个山河四省出来的小镇做题家;一个多读了几年书的985博士;一个关注学术科研乐子的普通研究生! 读研读博已经够苦了,不如笑着回收学术垃圾!
[1]您的互动是我持续创作的燃料[2]海西股票配资
据EJ官网显示,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的Geer Ang、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秦雨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谭娅、暨南大学的张帆,合作撰写的论文“From Connections to Merit: Anti-Corruption Reform and Occupational Mobility in China's Civil Service”,在国际经济学权威期刊《Economic Journal》线上正式发表。
摘要
在中国,公务员职业通常被视为进入政府领导层的主要通道。本文研究了家庭背景对公务员职业选择的影响,并考察了2012年反腐运动对这一过程的作用。研究发现,父母担任干部的大学毕业生更可能成为公务员。但通过双重差分法分析显示,反腐运动后这种职业代际传递效应下降了18%。证据表明,这一变化可能源于父母社会关系网络使用频率的降低。此外,反腐运动似乎还提升了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。
展开剩余72%(一)研究背景
中国公务员体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行政力量,承担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关键职能。其职业吸引力源于岗位稳定性、薪酬竞争力和制度化晋升通道,持续受到社会高度关注。公务员选拔虽以标准化考试、结构化面试及政审程序为基准,但现实中显现出显著职业代际传递特征。
(二)问题提出
本研究聚焦公务员代际传递现象,核心探讨两大问题:该体系是否存在系统性代际传递?其作用机制如何?既有研究指出,社会分层结构与家庭资本积累共同影响代际流动,但中国情境下的作用路径仍需实证检验。
(三)理论框架
研究提出双路径解释机制:一是干部家庭通过政务知识传递与行政技能培养强化子女人力资本;二是利用社会资本干预选拔过程。若后者主导,可能形成对基层优秀人才的结构性排斥,威胁公务员系统效能。
(四)研究设计
以2012年反腐运动为外生冲击,构建双重差分模型(DID)。基于2007-2019年145所高校毕业生数据,将父母为干部的毕业生设为处理组,非干部家庭为对照组。通过政策断点分析干部子女入职概率变化。
(五)实证发现
反腐后干部子女入职概率显著下降2.7个百分点(降幅18%)。三重差分(DDD)显示该效应在招录规模大的地区更强。机制检验表明反腐主要削弱社会资本可及性:干部子女实际动用关系概率降低,但对"背景重要性"认知矛盾性上升。
(六)稳健性检验
研究通过动态效应模型、变量测度替换、高校固定效应控制及省级安慰剂检验,排除公务员岗位缩减、私企就业扩张等竞争性解释,确认核心结论可靠性。招聘方廉洁审查强化渠道效应未达显著水平。
(七)政策效应
反腐运动产生人才优化效果:农村籍优秀毕业生录用比例提升,新录用公务员整体素质改善(尤其干部子女群体)。这表明制度性反腐既能打破阶层固化,又可提升行政体系人力资源质量。
(八)理论贡献
首次系统评估反腐对公务员代际流动的影响,为"关系网络vs.职业能力"争论提供中国证据。通过政策冲击识别社会资本作用机制,拓展反腐研究至代际流动领域,为新兴经济体公共部门改革提供理论支撑。
全文 140页,获取后台回复“公务员0424”
这个还需要研究吗,呵呵一笑
那我请问,大家都知道父母是体制内职务的儿女更容易成为公务员。那么到底是因为家庭氛围从小熏陶的,引导子女从事这方面工作,还是在录取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,或者两者都有。如果两者都有,哪个占决定性作用?还有就是,这类子女在公务员考试到底是初试排名靠前还是复试排名靠前?如果初试排名靠前,是不是说明他们本来就有这个实力?如果初试排名靠后,复试排名靠前,那也许会说明有暗箱操作,但是也得考虑家庭环境的影响,这类影响到底如何塑造了子女的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?所以,学术研究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讽刺的。我是觉得,做文章不一定非得语不惊人死不休,用好的识别策略和数据集就很好了。比如这篇,其实得出来的结论可以解答我们的疑惑:到底有没有所谓的“家传”(也就是关于官场的隐形知识),这部分到底起多大作用,然后发现还得靠network起作用。这个结论已经不错的了参考资料
[1]
文献[2]: 左下角关注“本硕博科研-时问桫椤”,本文信息来源于公开信息和相关官网
[2]
发布于:河北省